我们能够吃饱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夏禹是久传民间的圣王,“大禹治水”是中国人民数千年来,一直传颂的伟大功绩。

大禹虽然是治理洪水的领导者,但是,他总是与平民一起,手执工具,躬亲劳苦,栉风沐雨,风餐露宿,筚路蓝缕,生死相依,三过家门而不入,同洪水搏斗,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依靠艰苦奋斗、以人为本的理念,吃尽千辛万苦、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大禹治水的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舜在位三十三年时,确定禹作为天子的继承人。十七年后舜逝世,三年丧礼结束后,禹辞让,为了回避舜的儿子商均,离开都城到阳城去居住。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而去朝拜禹,禹接受了诸侯的朝拜,登上天子之位,国号夏。

为了统一江南各氏族、部落和东夷之民,禹到南方各地去巡狩,并与各地首领约定好在涂山(今安徽蚌埠怀远县境)的相会之期。相会之日,各部落首领有万人以上参会,他们带来了玉、帛等作为朝贺的礼物。

会上举行了隆重的祭天祀土的仪式,敬拜禹受命于天帝,是掌管天下的君长。四方诸侯均心悦诚服的心甘情愿年年纳贡,臣服于夏。大禹与各地诸侯、方伯等协商了每年纳贡的种类和数量。

涂山大会之后,为表示敬意,各方诸侯常来阳城进献铜。后来,九州所贡之铜年年增多,大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就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铜,铸造成九个大鼎,分别用九州的名字来命名,每只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珍禽异兽。

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从此天下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群策群力,迎难而上;面对困难不等不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穷尽一切办法突破创新、去争取胜利的无私无畏集体主义精神,是大禹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

大禹把所有部落、族群团结起来,面对哪怕是能灭绝人世的灾难,我们也一定要战胜它!这种对民族集体力量的自信,是大禹留给后世最大的功绩!

其实与天灾、强敌作斗争的事例,以前也不胜枚举、层出不穷,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但这些大多是个人英雄主义,但在“大禹治水”这里,才是民族集体主义的胜利。

所以,在后来,每当中华民族遭遇最大的危机——异族入侵,被统治殖民——中华民族最沉沦的时候,总有那么一群人,始终没有放弃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希望,他们一直坚信中华民族团结起来的巨大力量。

他们把自己化作一粒粒火种,把中华民族深埋在历史中的“遇难而上”的精神燃烧了起来,把“群策群力”的方法用到了极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才让中华民族总是有能力战胜强敌,扭转颓势,转危为安,让五千年中华文明代代相承,生生不息,日益繁荣昌盛。

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该大型水利工程现存至今依旧在灌溉田畴,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其以年代悠久、无坝引水为特征,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这项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1998年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灌溉区域已达40余县。

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也叫分水鱼嘴。鱼嘴是一个分水的建筑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筑了离碓(同堆),离碓就是开凿岩石后被隔开的石堆,夹在内外江之间。离碓的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碓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华阳国志·蜀志》),

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都江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具有比较好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工程规划相当完善,分水鱼嘴和宝瓶口联合运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旧中国没有多少农田水利设施,水多了就是涝灾;雨水少了就是旱灾。没有众多的水库塘坝蓄水,便无法调节用水,完全靠天吃饭,“有收没收在于水”。

中国土地私有制已经三千多年,中国农民常年吃不饱饭穿不暖衣。中国北方有些土地干涸了数千年,没有被水浸透过。

中国的江汉平原土肥水美,农民种地完全靠天吃饭。十年九涝一旱,农民难求丰产。

湖广熟天下足的江南鱼米之乡农民,一年也只有两三个月吃米,其余时间吃杂粮粗粮,啃树皮吃草根度命。北方农民在农忙的时候,也只是吃高粱玉蜀黍,有蔬菜下饭。农闲季节,靠山竽磨糊为主,挖野菜吃树叶,也是家常便饭。

旧中国仅民国时期,闹的饥荒,大的饥荒就达11次,哪一次不是饿死数百万人到千万人。

新中国刚成立时,中国人口5.4亿,人均耕地不足2亩。粮食平均亩产仅一百二三十斤。

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环境极为恶劣,800多亩的土地,被山梁水沟分割成大小不等的4700多块地。

生产组织由原来的互助组变成了生产队后。大寨生产队充分发挥集体的优势,经过十年治山治水,彻底改变洪涝干旱,少收无收现象。大寨村多造土地150余亩,原800多亩土地缩少到2700多块地,最险最长的的一条山沟变成了“狼掌窝梯田”。穷山恶水变成了山川秀丽、土肥水美、富裕光荣的全国学习模范红旗,亩产由原来的一季一熟不足100斤,提升至两季两熟700多斤。

在毛主席和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0年的艰苦奋斗,充分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愚公移山精神和大集体英雄主义的主人翁精神,修建8.6万个,10万立方米以上库容的水库,和640多万口堰塘;300多万公里的引水河渠和16.5万公里的各类防洪堤坝。新中国于1973年基本完成了农业水利基础工程建设。

中国人若总是吃不饱饭,饥肠辘辘,他们怎么会有冲天的干劲,饱满的热情修建如此规模庞大的农业水利设施工程?

中国的耕地面积从1949年不足10亿亩,到1976年时耕地面积达到了23亿亩,绝大部分耕地都是水浇地。

中国人口从1840年至1949年,一百多年间人口才增加1.3亿,而新中国成立仅30年时间,人口就增加了4.3亿。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是在人口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增加的。真正吃不饱饭,天天饿肚子饿死人,只能吃树皮草根煤块充饥,每家每户,一对夫妻怎么能够养活3至5个孩子?

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是35岁左右;到1978年,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男性为66.9岁,女性为69岁;甚至,我国多数地区人口平均寿命已超过70岁,平均寿命增长接近翻了一倍。

我们能够吃饱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充分发扬集体主义精神,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竭尽全力兴修水利工程,精卫填海、愚公移山,改造山河;筚路蓝缕,风餐露宿,栉风沐雨,广泛开拓良田沃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才是我们真正能够吃饱饭的根本原因!


http://www.pyotm.cn/tyhoKSC/ http://www.pyotm.cn/tyhoKSC/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