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问:如何理解《金刚经》中“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大安法师答:首先要理解《金刚经》的一个宗旨,“能断金刚”它展示般若的空性:诸法自性本空。我们众生有一种颠倒,就是不了解这个空性,把现象界的一切认为是真实的,所以《金刚经》就是破我们对这种现象界色相的一种执着。它是破有,但同时也破空,一定要做到空有不二的正见。所以它在破执着当中,有扫荡的这一面——不立一法。
比如说佛,这个“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不是那个相。如果说你要见佛,以三十二相都来见,三十二相就是佛吗?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啊。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不能说就是佛。这个“我”,是假名指我,就是佛——佛的自称。如果你只是认为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就是佛,你没有见到。
这个佛离开言语相,离开文字相,你以一种音声来求“我”,这也不对。如果你在这个色相上,在音声上,在这些生灭法上去求不生不灭的佛性,这就搞错了。所以“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来是不生不灭的,所以你契证到诸法的空性,你才能见到如来。
但是这空又不是断灭空,又不是豁达空,这个是真空。真空是什么?是包含着有的空。即有之空为真空,即空之有为妙有。你要了解这个真空、妙有,才把握了大乘的中道了义。真空就是无量寿,妙有就是无量光。所以全体的妙有——比如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妙有,它的妙有当体就是空性,从它建立来看,也是阿弥陀佛契证诸法的空性,住无相、无愿、无著这个三昧,再由他的愿力——四十八大愿为中介,生起了西方极乐世界全体的依正庄严的。
所以它的庄严是从实相里面生起来的,换句话来说,这个事相上的所有的庄严,当体也是实相。所以大家把握这个就可以,不要偏在这个色相、音声当中,因为色相、音声是生灭的、有为的东西,就像这个《楞严经》讲,你首先要悟证到不生不灭的心性。为什么开始就七处征心?你总认为有个心——阿难总认为有心,实际上心是没有的,你离开那个妄心,那么你就能了解不生不灭之性。
修以不生不灭之因心——因性,才能求证不生不灭之果位;如果你以生灭的心去求不生不灭的果位,是求不到的。这就比喻成以沙煮饭:你拿沙来煮饭,永远煮不成饭,你是米才能煮成饭。
所以这个般若经的宗旨你要把握,你就能了解“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但是你也不能离开这个色,也不能离开音声,要理解“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就对了。所以蕅益大师又针对有些人太执着这个空,就做了一个《金刚经破空论》。你也不能堕在空里面,所以一定要把握中道。
《金刚经》不断地把这个(道理来论述),比如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你怎么把握这个?你庄严净土,如果你执着它的有为,它是非庄严;但是你把庄严的这个事相,当体把它观空——空有不二,你观空的当下还叫真的庄严。这就像须菩提在那晏坐,晏坐呢,就感得帝释天散花。这个须菩提就问:“你从天上来,为什么散花呀?”帝释天说:“是尊者善说般若。”——善说般若的经典。须菩提说:“我没有说呀。”这个帝释天说:“尊者无说,我也无闻。无说无闻就叫真般若。所以我来散花。”大家去体会一下。
六道的十类众生是怎么来的呢
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
这段经文比较深,诸位要慢慢听。这当中佛陀就讲一个道理说,“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在这当中,能见的见分跟所见的五蕴的境像,好像真的是显现在我们眼前,好像我们可以感受得到它存在,可以见闻觉知的感觉,就是五蕴身心好像真的是有那么一回事。
“元我觉明见所缘眚”,但事实上,它只是我们觉明心性当中一念无明妄想所创造出来的,它是如梦如幻地显现在我们一念的心性当中,让我们感受到这一念的色受想行识的果报。
“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而能够去觉照这一念赤眚的,就是我们的本觉明心。也就是说,当我们去回光返照心性的时候,我们才会看到自己的毛病,才会看到我们生命的真实相,所以“觉见即眚”。而真实觉悟的那个就是我们的“本觉明心”。一个人跟妄想在一起的时候,你看不到自己。所以我们说,一个人可以起烦恼,不能起颠倒。你看,烦恼在那边动,你住在烦恼当中就完蛋了,就起颠倒了。烦恼在动,你住在真如本性,你看到它动,你不迷不取不动,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调伏它。
所以这个地方说,“觉见即眚,本觉明心”,当我们能够觉悟到这个烦恼问题的时候,我们这个时候正是安住在一个本觉的心性。
你一定要怎么样?先远离它,你才有办法调伏它的。“觉缘非眚”,那么当我们这个觉照的功夫生起的时候,这个赤眚的妄想就不存在了,因为这个赤眚它是不真实的。它不真实,你一观照它,它就消灭掉了。
所以,“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当我们这个觉照的功夫生起的时候,它就不再堕于赤眚的过失当中。所以“觉所觉眚,觉非眚中”,就是说,当我们觉照功夫生起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再堕于妄想当中,这个觉照的功夫,它已经不堕于赤眚——已经不堕于这个妄想当中,你就是跟它脱离了。
“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这个就是“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的道理,这就是见性的本体跟见分之妄想不同的地方。因为见分是带妄的,而本体是清净的。也就是说,当我们见分出了状况,出现了不好的因缘,这个时候我们心先摄用归体,你就不随它转,你才能够去转变它。这个就是见性跟见分之间的差别。
“云何复名觉闻知见?”身为见性是这样,你的觉性、闻性、知性都是这个道理,六根门头都是这个道理。见性的本体绝对不会随你的作用而妄动。你不管是怎么动,你不管动到天上去、动到人间、动到三恶道,本性永远是清净本然,永远是不受染污,所以我们才可能会恢复清净。这个就是见性不同于见分的道理。这一段当然是很重要。就是我们的本性从来不受染污,所以我们才有希望去恢复本来面目。
好,我们看总结。
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所以阿难尊者你应该了知,你阿难跟我佛陀,乃至于你整个身心世界,乃至于整个器世间以及十类的有情众生,这整个众生是怎么有的呢?
“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就是说,这个六道的十类众生是怎么来的呢?都是我们见分中的一念妄动而有的,不是见性本身有这种妄动的。也就是说,都是我们见眚所引生的,而不是见性当中有这个眚,是我们一念心妄动而有,但是见性里面没有这个妄动,所以它可以消灭。
“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身为见当中的一个真实的心性,它的体性绝对没有这个赤眚的毛病,所以“故不名见”,所以见性绝对不是见分。
到这个地方,佛陀把清净的本体跟变化的作用作了一个很清楚的分辨。他说,我们一念心性是本来清净、本来光明、本来平等的,但是一念的妄动以后,如果我们往好的地方动,就出现安乐的果报;往不好的地方动,就出现痛苦的果报。但是不管你怎么动,不管你怎么变,心性永远就是清净本然,它不随你妄动。所以这一段等于是从别业跟共业的相互发明当中,把我们不变的体性开展出来。
——学佛网